2023年8月23日至24日,由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和全國工商管理專業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主辦,山東大學承辦的第二屆MBA培養院校《國際商務管理》核心課程師資研讨會。本次研讨會立足新商科人才培養,圍繞國際商務管理教學大綱與教學内容、教學體系設計、教學方法、教材建設等開展交流研讨。伟德国际1946官方网商學院國際商務系教授、MBA導師宏結受邀主持分組讨論,國際商務系副主任、MBA導師張婷婷副教授參加分組讨論。

圖1:山東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武常岐教授同我院宏結教授、張婷婷副教授合影
本屆研讨會邀請到多位國際商務管理教學與研究領域的資深教授以及企業家和實務精英出席。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處辦公室王萍主任強調,《國際商務管理》核心課程師資研讨會的成功舉辦将為全國MBA培養院校的《國際商務管理》相關課程教師教學能力的增強,師資水平的提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圖2:全體參會教師與專家合影
商務部中國服務外包研究中心原主任邢厚媛研究員介紹了新形勢下國際商務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的現狀和面臨的挑戰。她強調,在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國際政治、經濟、科技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開放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并存。随着世界經濟體制和國際供應鍊、競争體系的重構,中國高質量發展要求擁有更高水平的國際商務學科和國際化人才。受到數字技術、消費行為、氣候變化和地緣政治的影響,傳統國際貿易體系将得到重塑,全球價值鍊結構也将得到系統性重構。數字經濟将為上述結構重塑帶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因此,《國際商務管理》課程的宗旨仍應堅持培養面向國際市場,視野開闊,理論與實務基礎紮實,能夠熟練掌握應用國際經貿規則、管理和語言文化開展國際商務活動的複合型、應用型人才。此外,邢主任對課程師資隊伍建設、改善評估和監督等問題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利國偉商學講席教授、管理學系講座教授、長江學者講座教授、美國國際商務學會院士李家濤教授與參會教師代表分享了團隊最新研究成果《雙邊政治緊張對跨國企業的影響:在東道國申請專利的信号作用》。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副院長鄧子梁教授就《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國際商務管理課程建設》進行了主題報告,從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宏觀政策到微觀企業的具體表現,提出國際商務管理課程應緊密結合中國企業實踐,結合MBA學員工作背景和經驗,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準備和案例列舉,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緊扣企業實踐的前沿問題,提高學生的格局視角。
山東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武常岐教授以《多級世界中國際商務管理的中國視角》為主題,從多級世界格局演變的角度總結了全球MBA學位教育發展曆史、中國視角下《國際商務管理》課程與工商管理和經濟學應如何有機結合,從多元視角論述國際商務管理學科對MBA學位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蔔茂亮教授以《跨國公司經營、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介紹了跨國企業在全球經營過程中遇到的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挑戰,以華為和特斯拉為案例,生動講述了企業社會責任與跨國經營的合法性問題。最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謝絢麗教授以自身案例的經曆,分享了如何講好中國企業國際化故事的心得,為參會教師提供了可借鑒的《國際商務管理》案例開發經驗。
伟德国际1946官方网商學院宏結教授應研讨會邀請,主持參會教師分組讨論。來自21個MBA培養單位和院校的25名教師代表進行了發言,各位代表總結了目前所在培養單位的《國際商務管理》核心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和挑戰,分享了各自教授本課的教學方法、人才培養、案例使用和案例開發等方面的經驗,并針對《國際商務管理》課程大綱提出了修改建議。宏結教授彙總了第一小組教師代表的讨論發言,并提出MBA學位教育人才的高質量培養離不開國際化思維方式的培養和訓練,在全球政治、經濟、科技發生重大調整的背景下,《國際商務管理》課程作為MBA核心課程設立是應時代之需,非常必要和及時,本課程開設難度很大,需要國際商務學科作為支撐,MBA與MIB協同發展。對于MBA學生重要的是國際思維意識、國際經營的風險意識和國際合規意識培養,與之相匹配,課程内容應該有所體現,增加國際規則、國際政治經濟學,強調國際企業責任,提高中國企業應對國際風險的能力。

圖3:宏結教授主持MBA培養院校《國際商務管理》課程大綱分組讨論

圖4:伟德国际1946官方网商學院宏結教授彙報分組讨論情況

圖5:全體參會教師代表及專家前往威高集團有限公司參觀調研
最後,宏結教授表示,本次師資研讨會為全國工商管理專業研究生教育培養單位《國際商務管理》核心課程建設搭建了學習、交流和分享的平台。宏結教授作為參會代表和專家介紹了伟德国际1946官方网商學院MBA 項目強調依托伟德国际1946官方网的法學優勢,已形成鮮明的法商融合人才培養特色。《國際商務管理》核心課程的設置将繼續推動MBA項目人才培養在國際合規、國際商務和國際财務等領域進一步深化特色發展。
圖:山東大學管理學院
文:張婷婷
審閱:肖富榮
審稿:徐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