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将近,沙土操場。擡眼是一排老舊的平房頂,一群鴿子盤旋而過,嘤嘤嗡嗡的一片鴿哨響傳來,養鴿人背着手仰望自己珍養的寵物于日落前享受着天空的遼闊。目光從天際收回,借着尚能穿過走廊的日光,依稀還能看見教室裡,孩子們在做放學前最後的自修。這一幕,讓人覺得既遙遠,又心酸。
其實很長時間以來,我一直都排斥參加去孤兒院、養老院這些慈善機構的活動。大學的時候跟着班級去過一次社區養老院,慰問的團隊很多,學校的,社區的,各個單位的,翻篇似的篩過去,始終是新顔多,舊貌少。陌生面孔的來來去去,到底能在老人們的心裡留下幾分溫度,在我心裡始終有個問号,種種疑問有時候甚至讓我覺得,業餘的慈善不如冷淡。
耳聞不如眼見,想說“抱着試試看的态度”,參加了這次孤兒學校走訪,這是班裡黨小組商讨出的一次黨内活動。黨會的想法是要支持建設一個小小圖書角,提前一個星期,班級同學——無論黨内黨外——都紛紛捐書,家裡有小寶貝的把閑書收集一番,尚還單身的同學們也都不示弱,“買必捐”(就算是現買也必須要捐的行為)一時風行。多虧了同學們的熱情,臨行前花花綠綠的兒童圖書已然有一兩百冊之多。
當天下午一行十人驅車駛出市區,前往順義區光愛學校。初春的郊區,初發的新綠尚沒能遮擋住黃土沙石的荒涼感,待進了校門,多少也是意料中的衰敗。我們拎着提前打包好的一捆捆書籍來了,門口有人簡單的接待,每個人都各有想法吧,我想。孩子們還在上課,我們把書暫放在負責人的辦公室裡,借此機會簡單聊了幾句。這是一棟三層舊樓,來到這裡的孩子們,生活、學習主要集中與此,等他們到了年齡,就會送出去上初中,考高中,政府會一直負責到他們至成年自力更生,據說順義區政府撥款也還算及時。
出了辦公室得空在這樓中随意走走看看,孩子們都去上課了,宿舍卻并沒因此顯得很空,每間十餘平米的小房間裡,安排住着十個孩子,很難想象下課之後,這小房間裡人頭攢動的景象。洗漱間,布草間,休息室…一一走過,樓裡有些味道,條件不得不說簡陋,而這樣的條件,卻還是更多外面的孩子可望而不可得的。走廊盡頭的一間房裡雜亂的堆放着孩子們的衣物,頂層露台上散放着不少舊鞋子,許是因為換季的原因打算拿出來清洗的,想來這其中應該有不少是來自社會捐贈。看着這些舊物,想象着它們曾經的小主人,可能是來自某個幸福的三口之家,可能衣服多到穿不完,它們堆放在這,并不光鮮,似乎卻更被需要了……一陣歡快的恰恰舞曲傳來打斷思緒,尋着樂曲走到二樓的舞蹈室,原來是玲玲同學在進行每周一次的舞蹈教學,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了,孩子們純淨的目光流轉在翩跹的舞步中,似乎一切都顯得充滿意義。
臨行前,大家聚集到光愛學校這一方小小的沙土操場上。這時的每個人,心裡似乎都多了那麼一點感觸,大家的話不多,彼此靜靜的站了一刻,鴿哨聲就悠悠的來了。鴿子離城市越來越遠了,會花心思去綁鴿哨的人似乎也越來越少了,在這一方小天地裡,嘤嘤的鴿哨是那麼好聽,它忽遠忽近,回響在天邊,似乎也回響在每個人的心裡,讓穿梭的心靈在這一刻的感悟之中得到短暫的栖息。
文/2015級F班路思瑤
